正確駕駛
駕駛對無內胎輪胎的使用壽命具有決定性影響,車輛起步和制動時,加速踏板、離合器、制動器的操作要配合好,盡量做到起步平穩、停車緩慢,避免急轉彎、緊急制動、猛起步以及盲目高速行駛(高速超越障礙物)。行駛途中緊急制動會增大輪胎與路面滑磨,造成局部磨損:起步過猛會造成輪胎胎面局部磨損過大;輪胎撞擊障礙物會使輪輞變形,影響密封。
在正常工作條件下無內胎輪胎的溫度要比普通輪胎的低一些,但如果制動系統技術狀況不佳或駕駛員操作不當,例如:制動拖滯、頻繁使用緊急制動等也會造成輪胎溫度迅速升高,氣壓隨之升高,使輪胎在高溫、高壓條件下工作,影響輪胎使用壽命。
當發現輪胎溫度過高時,應降低行駛速度,必要時將車輛停放在陰涼場所進行自然降溫。嚴禁采用放氣降壓和潑水降溫的辦法。放氣降壓使輪胎在低于規定氣壓下運行,變形量增大,會使輪胎溫度繼續上升。潑水降溫使輪胎驟然冷卻,各部分收縮不均勻,極易發生變形,出現裂紋。
(2)加強檢查
車輛行駛前,應逐一檢查輪胎的外形、活動部位及轉向輪擺動是否正常,檢查是否有鼓包、裂縫、割傷、扎釘等現象,檢查輪輞是否有開裂、變形和明顯腐蝕的現象。根據檢查結果,采取相應措施。
及時檢查輪胎的磨損情況,分析損壞原因,并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。胎面磨耗至安全標志線時,應停止使用。在不良道路上應減速行駛,車輛通過障礙物或尖銳石塊區域后應及時清理花紋內、兩胎間夾持的雜物,檢查輪胎是否有機械性損傷。
(3)正確拆裝
若無內胎輪胎需要修補,拆裝時必須使用專用的輪胎拆裝機,手工裝卸容易造成輪輞邊緣凹陷不平或胎圈脫膠,導致漏氣。在拆下輪胎前應做好標記,以便組裝時能保持原來的滾動方向和動平衡。安裝輪胎時要使用專用工具,不準使用重錘敲擊輪胎和輪輞。無內胎輪胎對于輪輞的要求比較嚴格,輪輞應沒有碰撞過,沒有銹蝕,必須經過氣密性試驗,不能有“砂眼”。
每安裝一次無內胎輪胎,必須更換新的O形圈,安裝前把O形圈放在植物油中浸泡片刻。在充氣過程中,應檢查O形圈是否漏氣。
(4)定期換位
車輛行駛一定里程后,不同部位的輪胎其疲勞和磨損,程度是不同的,為了使輪胎均勻磨損、延長使用壽命,必須進行輪胎換位。一般2萬~3萬km進行一次。輪胎換位有交叉換位法和循環換位法。
在同一車輛上應使用類型、胎面花紋、規格尺寸、新舊程度和廠牌一樣的輪胎。避免品牌不同的輪胎、新輪胎和磨損輪胎、新輪胎和翻新輪胎的組合裝配。
(5)保持良好狀態
良好的技術狀態是保證車輛安全高效行駛的必要條件,也是減少輪胎非正常磨損的前提。應周期性地檢查前輪定位和輪胎平衡,以及車輪軸承、密封裝置、制動器、車架等,保證車輛在直線行駛時無左右搖擺現象,制動時無跑偏、拖滯現象。因為前輪定位失準、輪輞變形、制動拖滯、制動跑偏等都將加速輪胎的磨損。
(6)氣壓達標
輪胎氣壓過高,輪胎與地面接觸面積減小,使輪胎柔韌性、緩沖性能減弱,地面附著力降低,輪胎打滑趨勢增加,胎面中部磨損加劇,行駛安全性和操縱穩定性也會隨之降低。
輪胎氣壓過低,輪胎接地面積達大,胎面向里彎曲塌陷,胎側外凸屈撓變形,使結構層之間產生應力,輪胎的變形加劇,內部溫度迅速升高,嚴重時會使胎面和線層分離,造成剝落及胎體損傷;輪胎口部活動加劇,引起同輪輞的摩擦,使胎圈損壞和緩沖層邊緣脫層,嚴重時會使輪胎迅速報廢。
無內胎輪胎比普通輪胎對氣壓的要求更加嚴格,輪胎氣壓高低不能憑感官去判斷,必須使用氣壓表進行測量并保持規定的壓力。測量氣壓時應在輪胎降至常溫后進行。
需要指出的是,無內胎輪胎充氣后并不是絕對密封的,即使在輪胎和氣門芯完好的情況下,也會緩慢自行漏氣,因此,必須做到勤查勤補。
(7)禁加內胎
有些駕駛員認為,在無內胎輪胎內加裝內胎,能夠防止輪胎漏氣,延長輪胎的使用壽命,實際上這種認識是錯誤的。
無內胎輪胎內加裝內胎后,內外胎之間發生摩擦,產生的熱量又不易散發,輪胎溫度升高,氣壓隨之升高,輪胎耐磨性變差,縮短使用壽命,還可能導致爆胎的惡性事故。無內胎輪胎內加裝內胎后,還可能使前輪失去坳平衡,車輛在高速行駛時轉向盤抖動,降低行車安全性。
(8)合理停放
車輛長時間不使用時,應保證輪胎氣壓充足,并用支撐物支撐,讓輪胎稍離地面以解除輪胎的負荷,防止變形而失去良好彈性。應避免陽光直射,嚴寒天氣應防止輪胎與地面凍結在一起。車輛停放時,應遠離油污,避免輪胎與油液接觸,以免橡膠老化損壞。